思茅区关工委顾问 王道洋
普洱茶是中国茶叶中的一种地方特种茶类,经千年岁月流转,使“普洱茶”积淀下了无与伦比的文化宝藏,从三国时的“武侯遗种’’到《红楼梦》中的“女儿茶’’,几经沧桑轮回,历经风风雨雨,目睹人间百态,遗贸下悠久的历史文化。为让普洱茶这朵茶叶中奇葩散发更加绚丽多彩光芒,思茅区关工委从2007年起连续8年开展了“小小茶艺师’’培训,累计培训学员1150人,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孩子们从小就知茶、懂茶、品茶,系统接受普洱茶文化的教育,让普洱茶文化得以更好传承。
一 普洱茶的历史
普洱茶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,原产于滇西南,是以其集散地普洱府合名的,元朝时被称为“普茶’’,在明朝万历年间才定名为“普洱茶”。普洱茶有着悠远历史,根道光《普洱府志》记载,蜀相孔明“平定南中,倡兴茶事’’。这说明,早在1700多多年前的三国时期,普洱府境内就已开始种植茶,也就有了普洱茶,到了清朝,普洱茶到达第一个鼎盛时期,《滇海虞衡志》称:“普茶名重天下……茶山周八百里,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,茶客收买,运于各处’’;普洱茶开始成为皇室贡茶,成为国礼赐给外国使者。但由于普洱茶原产区与中原经济发达地区有万水千山之隔,交通不便,靠人背马托,无法将大量的茶运出去,使得普洱茶成为当时一种奢侈品,只有少数的达官贵人享用;加之到了光绪末年,茶捐过重,茶家受损,茶商易无利可图,普洱茶的产量突然回转直下,由过去的八万担降到五万担,随后每年普洱茶的产量越来越少,普洱茶也随之开始进入低谷。到了二十一世纪,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们开始重视有强大保健功能和迷人口感的普洱茶,流行之势从南洋港台传至广东,回及云南,再迅速影响全国,2004年至2010年,普洱茶又进入了第二个鼎盛时期,2010年12月中国嘉德第二十期四季拍卖会陈香滋气——普洱茶臻品的专场拍卖,45件收藏级的普洱现身拍场,总成交额14493920元。其中,同兴号向纯武内飞圆茶(一筒)和同庆号龙马商标圆茶(一筒),以1344000元成交,而最贵的福元昌号蓝内飞圆茶(一筒)以5040000元成交,截止到目前普洱茶最高的交易价格。值得庆幸的是,此期间传统的普洱茶传统工艺得到恢复,人们对普洱茶价值的认知、品质的 认知正在趋于理性。
普洱茶是物质形态礼仪的精神产品,它在长期种植加工饮用和贸易诸方面形成了绚丽、多彩的礼俗,神奇的传说故事,古朴的饮品方式,真诚的茶礼、茶祭、茶歌,茶舞,玄妙的茶艺茶道。浪漫的茶诗、茶画,迷人的品鉴、收藏,构成一道道光彩夺目的风景线,体现了普洱茶文化的地方性、民族性、广泛性的独特韵味,诗人评它“风飘十里外,味酽一杯中”。
二 优越的自然环境造就普洱茶的多样性
普洱的优越自然环境,冬无严寒,夏无酷暑,森林茂密,雨量充沛,使普洱领域内多地千年古茶树能与世长存……镇源千家寨千年古茶树,澜沧古茶园就是鉴证。
普洱大地“承甘露之芳泽,蕴天地之精气’’,是大叶种普洱茶生长的优越条件。新中国成立后,普洱茶生产持续发展,至今全市种植面积353万岁亩,名列全省第一,其中仅思茅龙生公司依靠科技规范种植良种名品茶园四万余亩,年产各种高、中档茶叶四千吨,有龙生翠茗、龙生玉环、龙生毛峰、龙生雪龙、龙生玉螺、龙生万寿菊、龙生茉莉花、龙生宫廷茶、龙生绿茶、龙生沱茶、龙生普洱砖茶,等十余种产品,拳头产品龙生翠茗获全国第二届“机优杯’’机制名茶奖,第二届中国科技精品博览会金奖,中国绿色食品,质量保证,达到国际水平,产品远销香港、上海、江浙、广东、广东、广西、山东、甘肃等三十个省市。
三 传承弘扬、创新发展
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提高,茶饮品多元化、依托优质的普洱茶原料,高科技开发的帝泊洱,这是茶饮品的飞跃。批量投产,它与传统普洱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。
与此同时,市域内发挥生态优势,发展咖啡已成规模,大开河林园咖啡与德国某咖啡公司结下艮缘,传统的普洱茶,普洱茶帝泊洱,北回归咖啡成为我普洱饮料的三大名品,相互促进,创新发展,以满足丙外需要。
重视普洱茶文化,从娃娃抓起。小小茶艺师的培训班的开课,为普洱市青少年接受茶文化熏陶,弘扬普洱茶文化取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。培训中,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,老师讲授基本的茶文化理论知识,以实际冲泡技艺为主,教会学生冲泡普洱茶的技艺、茶艺礼仪、茶汤鉴赏等知识,并让学生们与茶叶亲密接触,组织学生到茶园采茶,观摩茶叶的加工过程,让学生对茶叶从采摘到茶桌的过程有了全面的认识。
“小小茶艺师’’培训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,学生、家长踊跃参与,为普洱茶文化的传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。我们将继续依托普洱市职业教育中心,完善培训,丰富学习内容,让普洱市青少年更多、更深入地了解普洱茶文化,更好推介普洱茶文化,为普洱茶文化传承弘扬放射秀丽的光彩。